腐植酸的原料来源可以分成两大类:煤类物质和非煤类物质。前者主要包括泥炭、褐煤和风化煤;后者包括土壤、水体、菌类和其他非煤物质,如含酚、醌、糖类等物质,它们经过生物发酵、氧化或合成可以生成腐植酸类物质。煤类物质和土壤、水体、菌类等物质制得的腐植酸是天然腐植酸,其中煤类物质是天然腐植酸的主要原料。
在嫌气环境下,死亡的植物残体未得到完全分解便堆积形成泥炭。泥炭经过煤化后形成褐煤和烟煤物质。造煤植物在地下经历了煤化过程的还原性元素,又在地表大气和水的影响下发生缓慢的氧化水解反应,这时形成的就是风化煤。从泥炭、褐煤到风化煤这一过程中,腐植酸的含量和结构也发生变化,它们一方面反映出原始植物或煤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反映出还原和氧化的程度。
关于腐植酸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公认说法。在不同学科中,腐植酸的定义则不同。最初土壤学家认为腐植酸系指可溶于稀碱溶液的组分,煤化学家则认为腐植酸还包括溶于稀酸的组分。现在通常认为,腐植酸是一组含芳香结构、性质类似的无定形的酸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腐植酸分类因其形成与来源方式而不同。按照腐植酸的形成方式分为两大类:天然腐植酸和人工腐植酸。前者包括土壤腐植酸、水体腐植酸、煤类腐植酸;后者包括生物发酵腐植酸、化学合成腐植酸和氧化再生腐植酸。按照腐植酸来源的方式分为三大类:原生腐植酸、再生腐植酸与合成腐植酸。原生腐植酸是天然物质的化学组成中所固有的腐植酸。再生腐植酸是指各阶煤经过自然风化或人工氧化方法生成的腐植酸。合成腐植酸通常系指用人工方法从非煤炭物质所制得的与天然腐植酸相类似的物质。